韓悅
倉房角落的蛛網(wǎng)里,藏著個黑黢黢的大家伙,鏈條銹成了紅褐色。我踮著腳把它拖出來時,鐵鏈子“哐當”砸在水泥地上,驚得爺爺手里的噴壺都掉了?!斑@是解放初期的油鋸啊?!彼眯渥硬亮瞬翙C器上的灰,“比你爸爸歲數(shù)都大?!?/p>
我蹲著看爺爺給銹死的齒輪滴機油。記得老師說在1948年的小興安嶺,伐木工人就是靠這樣的家伙,給前線送去一車車木材。
“你太爺爺是伐木工人。”爺爺扳動著油鋸的拉手,鏈條發(fā)出“咔啦咔啦”的聲音,像在說久遠的故事。他從工具箱底層翻出一張泛黃的照片:穿粗布棉襖的人們圍著篝火,中間架著的就是眼前的油鋸。最左邊那個高個子,肩膀上落著雪,笑得露出白牙。“那時候沒有防凍手套”,爺爺指著照片里凍裂的手,“你太爺爺?shù)氖謨龅孟耩z頭,卻能單手啟動油鋸。有次為了搶運木材,他在零下四十度的山里待了三天三夜?!闭掌趁嬗行心:匿摴P字:“1949.4.21,支援渡江”。
記得有一次我到馬永順紀念館參觀,玻璃柜里躺著一臺锃亮的新油鋸,旁邊陳列著雙補丁摞補丁的帆布手套。解說員說,這是勞動模范馬永順的手套。林區(qū)工人上山采伐,吃的是高粱米,住的是地窨子。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,一個采伐期,馬永順就伐木1200立方米,一個人完成了6個人的工作量,創(chuàng)造了全國手工作業(yè)伐木之最。而當國家號召植樹造林時,馬永順又從一名伐木模范變成植樹英雄。
當看到防火瞭望塔時,爺爺指著塔頂?shù)奶柲馨鍖ξ艺f:“以前的瞭望員靠煤油燈守山,現(xiàn)在有了電子監(jiān)控,火苗剛冒頭就能發(fā)現(xiàn)?!边@時瞭望員叔叔從塔里探出頭,手里的平板電腦正顯示著林區(qū)實時畫面。“這上面能看見每棵樹的編號”,他指著屏幕上跳動的綠色光點介紹,“這些是紅外相機拍到的野生動物,去年冬天還發(fā)現(xiàn)了東北虎呢。”
晚上我把撿到的松針夾進日記本,寫下當天的感受:太爺爺?shù)挠弯徢虚_了黑暗,馬永順爺爺?shù)娘泐^播下了希望,而我們種下的樹苗正在長成未來。
(作者投稿時系伊春市豐林縣五營小學學生)